每个人都有的疾病 你有吗

成都脑康心理医院:2017-11-12 04:28

因为办展会的缘故,同事小豆的压力比较大,她向大家倾诉:我每次去饮水机倒水时总有用开水洗手的冲动,怎么办?此话顿时引起众同事共鸣———“天哪,我经常想用那开水洗头发!”“我也是,我等公交车的时候总是想把脚伸到汽车轮子下面去!”“还有我,我总是有冲动想用裁纸刀割头发!”“那我呢?我家住在7楼,每天下楼后,总会觉得家里的冰箱门或者是水龙头没有关,然后越想越紧张,不得不再爬一次楼回家确认……”

一番深刻的心理剖白之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病。

你有病吗?

说起心理疾病,在上世纪80年代,估计有很多人不屑一顾:“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水平还不怎么样,但广大人民群众正热火朝天地建设四个现代化呢,身体上的疲劳跟病痛都顾不上,还有空想自己心理有没有病?如果你在那会儿说自己心理不健康,估计街道居委会大妈就会将你和满街乱窜张牙舞爪的“疯子”联系起来,把你当精神病人送医院了。

再后来,心理医生杰森· 西佛伴随着那部的《成长的烦恼》走进了千家万户。不过,我们更多地记住了他是一个幽默善良的好爸爸以及风韵犹存的中年男子,至于他的工作……呃,有这么不严肃、不正经的工作吗?在自己家里上班,让病人躺沙发上跟自己说些稀奇古怪的狂想?心理医生,还真是高薪且轻松的工作啊!

现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可生活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了,加上Dis-covery的科学探索剧集和HBO的热门美剧《犯罪心理》《别对我撒谎》,韩国明星批量自杀事件……科普到了家,几乎人人开口就是“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专业词汇,网上多的是学院派、野鸡派的心理测试,从婚姻到学业,从性行为到旅游方式,五花八门的测试通篇做下来,你会心满意足地得出结论:“啊,我果然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你有心理医生吗?

西方,特别是美国,其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度远远比较好于我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谁叫人家心理有毛病比我们早呢?在美国,人们一旦遇到诸如情绪低落、情感挫折、环境不适等心理问题,首先就会想到找心理医生。美国人把接受心理咨询看得像吃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NextPage]

美国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发源地,也是心理咨询业较发达的。在那里,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人士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有人这样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靠两个人搀扶的,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医生。据统计,每5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医生,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

在我国,心理健康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不少人,特别是年长者还把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就算觉得自己哪里不对,也不觉得该去看心理医生,害怕别人以为他们“脑子有病”。能以平常心接受心理疾病这个概念的人,又有很大一部分接受不了心理医生的高收费———地处内桥的南京市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其收费标准是:一个月4小时,一年约5000元。对此,许多白领表示不可思议:说说话就要5000元?去咨询的美国留学生Andy也表示不可思议:一年只要 5000元?

Andy说,在她的家乡波士顿,一般心理医生一小时收费150美元;而在报纸上拥有专栏或是经常上电视的知名医生,收费更是在200美元以上。不过好在有医疗保险可以报销。“美国人重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务求自己的身心快乐健康。如果教堂的牧师无法减轻自己的压力,那就去心理医生那里,把较后的一点烦恼交给心理医生。”

她告诉记者,美国法律对执业的心理医生资格审查很严格。心理医生分为三类:心理学家、婚姻家庭儿童心理治疗师、临床社工。他们要独立开业,除了须有硕士以上学位外,还要有3000小时以上的临床经验,同时通过政府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这和我在中国很多地方看到的不一样。”Andy想了想,费劲地挤出了几个对她来说拗口的词:“思想教育工作者”“知心姐姐信箱”“电台热线”。

心理咨询业在我国刚刚起步,个中高手屈指可数,入行门槛又过低,许多人甚至靠着一根电话线或者网络论坛就办起了心理诊所,这也是不少国人对心理医生缺乏信任的原因,在他们看来,与其花钱请这样的心理医生,还不如跟几个朋友一醉消千愁呢!

“私人心理医生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南京市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医生李箕君说,培养一个专业心理医生的过程较长,除了技能培训,还需要长期的临床经验,有时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而不正规的心理医生是没有药品处方权的。

你有这样的症状吗?

记者在网络社区征集感觉自己心理有小毛病的案例,发现以下几种是近年以来的流行趋势———

拖延症[NextPage]

周晖是公司里有名的“迟到大王”。每天晚上临睡觉前,他都会肯定地告诉自己:明天一定不能迟到。可是第二天闹钟一响,他依然会在床上赖到不能再赖,才旋风一般起床洗漱。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如心中预设是7:30起床,即便到了7:29,他也会眼睁睁看着闹钟走过那一分钟再起床,然后风急火燎地洗漱穿衣出门,再反复回去检查自己是否锁门了,煤气是否关了。———迟到就在所难免了。

强迫症

“越夜越兴奋。对于早睡觉这件事,我实在是无能为力。”这是网络上一个知名“晚睡强迫症”小组的宣言。这个群体的人,不会工作到深夜,也不会歌舞升平彻夜泡吧,但就是———如果让他们早早躺到床上,他们便怎么也睡不着。同样,他们也不属于失眠的群体,因为一旦倒在床上,他们一样能呼呼睡到天亮。“其实我也没什么事,就是到了晚上不想睡,夜里11点洗漱完毕,非要上上网、看看电影、看看书,熬到两三点困得眼皮打架,才能踏实睡觉。”在银行工作的张薇说,“这可能也是一种强迫症。”

焦虑症

24小时全天候开机,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幻听,觉得手机在响,每天3次以上查看电子邮件,一旦发现陌生电话或是陌生电子邮件就心跳加速,偶尔忘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这是黄剑的症状。

除此以外,他爱浏览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黄剑热衷于把收集的信息四处发布,QQ、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平时的闲聊都是他发布信息的渠道。“你知道较近很红的海运女吗?”“× × 明星又出绯闻了……”黄剑明明知道很多信息他根本用不上,但还是抱着某种心理平衡或者心理补偿的心态去接触它们。“我必须几个小时就 刷新 一下自己脑海里的信息,否就会非常不爽。”

以上症状都是比较常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沾点边。如今压力这么大,有点古怪想法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自我调节。

专业心理医生的处方也很简单:忙里偷闲,暂时丢掉一切工作和困扰,放松身心,让精力得到恢复。此外,要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事实表明,家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NextPage]

美国心理医生马俊杰坐诊记

美国心理医生MattMarko,中文名“马俊杰”,是医学、心理学、哲学三料。他从2005年起在浙医一院心理卫生科坐诊,很受那些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白领欢迎,每到他坐诊的周四,早上5点就有人来排队挂号。他每天要看20多个病人,较多的接待了40人!

马俊杰告诉记者,和在美国一样,现在他接触到的中国病人中较多的是抑郁症患者。“在美国,至少有8%的成年人曾经出现过抑郁情绪,以这个比例按中国的人口计算,抑郁人群大得惊人。女人得抑郁症的几率要比男人高二到三倍,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大约15%的抑郁症患者会自杀,更多的病人有过自杀的念头。”

马俊杰介绍说,抑郁症较高发的年纪是二三十岁。它起病很慢,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逐渐加重,并在几个星期甚至几天内突然暴发。孩子如果得了抑郁症,除了脾气暴躁外,还会同时出现肚子痛、头痛等症状;成人的典型症状是闷闷不乐、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等;老年患者则经常强调他们身体哪里哪里不舒服,而回避内心感受,因此有时会误导医生的诊断。

不同的社会文化也使抑郁症的表现千差万别。在地中海,抑郁症患者经常抱怨头痛或是紧张;亚洲人则爱说自己没力气、身体虚弱。中国人较大的问题是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因此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中国人常常隐藏或是竭力否定自己的情绪问题,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想给家人更多的负担。但是如果得不到正规治疗,抑郁症状可能会延续八九个月,并且有85%的患者还会复发,再次陷入这个情绪黑洞。

引起抑郁症的生理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荷尔蒙分泌失调,缺乏维生素B6、B12,患老年痴呆症、肝炎等疾病等。心理原因则主要是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出了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在经历了一次强刺激事件(比如丧偶、事业失败等)后,人们潜意识里的愤怒情绪就超过了悲痛的感觉,从而开始憎恨自己并自我毁灭,这就是抑郁症。

心理咨询和服用药物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治疗手段。

马俊杰还介绍了两种较为的治疗方法。一种是电疗(在人脑中通弱电流一到两秒),常用于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无效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患者一周要做六到十次。尽管这种方法对缓解重度抑郁症非常,但在医学界依然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会使人的方向感和记忆力减退。

另一种方法为光疗。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由于冬季日光减少而产生抑郁症的患者,只要每天在一个高强度的灯箱前坐一会儿,增加光照时间,患者的抑郁症状就会减轻。